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明德博學,勵志創新
一、黨建引領:筑牢教育發展“根”與“魂”
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完善體系為基礎、提升能力為關鍵、規范制度為抓手的“四位一體”黨建工作體系,通過實施黨建“四大工程”(制度建設工程、鑄魂引領工程、實踐育人工程、頭雁領航工程),提升四力(組織力、凝聚力、引領力、創新力),形成“一名黨員一面旗,黨建引領促教學”的良好局面,持續推進學院內涵、特色發展。
學院黨總支為河北省高校首批黨建工作標桿院系、河北省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唐山市教育系統“四強四好”基層黨組織、“四強四好”基層黨組織等基層黨建示范點;教師第一黨支部為河北省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二、立德樹人: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學院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立足物理學科特色,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系,著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一是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獲批校級課程思政案例19項,并建立了學院思政案例庫。二是完善育人機制,建立“學院—班級—宿舍”育人網絡,明確各環節育人職責,形成育人合力。三是豐富育人載體,通過搭建紅色尋訪平臺,擦亮理想信念底色;學科競賽平臺,賦能創新能力培養;科普培育平臺,啟迪少年科技夢想;志愿服務平臺,移動課堂,奉獻社會;教育調研平臺,研學促教,夯實基礎,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政治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同時職業道德、職業核心素養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我們家鄉的抗戰勝跡尋訪”社會實踐活動榮獲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賽全國三等獎,同時榮獲“最具感染力獎”作品,該社會實踐活動微視頻榮獲教育部思政司微視頻作品社會實踐活動紀實紀錄片全國優秀獎。


學院涌現出2個全國高校活力團支部。其中,2021級物理學公費師范生團支部“最具貢獻度”全國排名TOP4。2人被評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其中,張哲源同學受到了共青團中央的關注和贊揚,并被邀請擔任共青團中央“青年大學習”網上團課第七季第八期主持人。2019年12月16日“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專題團課在唐山錄制完成并上線,全國1700多萬名團員關注觀看,被共青團中央、河北共青團和搜狐等多家媒體報道。


三、專業建設:打造特色鮮明的專業體系
學院以社會需求和學科發展為導向,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打造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本科專業體系。一是優化專業布局,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調整專業方向,應用物理學專業由材料方向調整為光電檢測方向,物理學專業在師范類專業的基礎上,招收公費師范生;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開設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項目,并與西南交通大學聯合辦學,形成多元化的專業發展格局。二是加強專業認證與建設。2024年,物理學師范專業順利通過教育部師范專業二級認證。三是深化專業內涵建設,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定期開展專業調研,根據行業發展和用人單位需求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例如,在應用物理學專業課程中增設“光電檢測技術”等課程,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四、課程建設:“五位一體”提升教學質量
學院以課程建設為核心,創新教學方法,全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一是優化課程體系,構建“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實踐教學課程”“五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注重課程之間的銜接與融合,加入數智化課程,強化基礎理論教學和實踐能力培養。二是加快課程建設。依托協同提質項目,聘請南京師范大學羅成林教授和沈陽師范大學楊薇教授共同進行課程建設,指導學生參加競賽,獲獎數量不斷攀升。學生在華夏杯、格致杯全國大學生講課大賽共獲得一等獎10項,在田家炳杯全國師范院校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獲得全國二等獎2項。三是線上線下相結合,提高數字化教學水平,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積極開發線上課程資源。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已經錄制了16門課程的60節視頻課。利用多媒體、智慧教學平臺等現代教育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五、人才培養:注重創新能力與綜合素養提升
學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融合,構建了“13454”有組織實踐育人體系:堅持“一個根本”,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三維一體”育人目標,價值引領、素質養成、能力培養;通過“四輪驅動”,思想引領、專業驅動、鏈條驅動、基地助力;搭建“五個平臺”,即紅色尋訪平臺、學科競賽平臺、科普培育平臺、志愿服務平臺和教育調研平臺;實現“四個結合”,即學用結合、學做結合、學改結合、學創結合。在推動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相互貫通、協同發力,實現實踐育人組織化、專業化、品牌化的同時,青年學生在實踐中政治認同感、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職業核心素養和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通過搭建五個實踐平臺,形成了“實踐+創新+競賽”的模式,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中國高校智能機器人創意大賽”等各類學科競賽中,均取得了優秀成績。近年來,學院學子榮獲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二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二等獎等國家級榮譽141項;河北省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高教主賽道河北省金獎、“挑戰杯”河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等省級獎勵371項。“閃閃小紅星團隊”榮獲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團、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千校千項”優秀項目、河北省“體驗省情,服務群眾”實踐活動的杰出團隊、全國大學生科技志愿服務示范團隊等8項榮譽稱號,被多家媒體報道。學院實踐育人項目獲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


六、實習實踐:搭建“校企校地”協同實踐平臺
學院高度重視實習實踐教學,積極拓展實習實踐基地,搭建“校企合作、校地協同”的實踐教學平臺,著力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學院每年組織300余名學生(包括師范生和非師范專業學生)參加實習實踐,實習實踐單位涵蓋中小學、相關企業等多領域。學院2024年共訪企拓崗24家,建立生源基地、創業基地各3家,新簽訂教育實習基地和實習實踐基地各5家。2025年,又訪企拓崗40余家,建立就業基地、實習基地7家,新簽訂科普實踐基地3家。例如,建立“教育實習實踐基地”,為物理學(師范方向)學生提供教育實習崗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參與課堂教學、班級管理、教研活動等,積累教育教學經驗。近年來,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簽約單位的質量也逐年提高。
七、師資隊伍: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學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通過“引育并舉、考核激勵”等措施,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一是引育并舉:近3年圍繞專業發展需求,引進青年博士9人,在職攻讀博士2人,訪學5人,其中,赴國外訪學1人。有效優化了教師隊伍結構。二是貫徹落實青年教師導師制:督導組教師與青年教師結對子,指導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工作。2024年至今,學院青年教師在學校組織的各類教學比賽中,獲得獎項4項。三是深化校地合作,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近幾年,學院教師2人榮獲“河北省師德標兵”;1人榮獲“河北省教學名師”;4人榮獲“河北省德育工作先進工作者”。
八、培養成效:本科教育教學成果豐碩
近幾年,學院本科教育教學取得了豐碩成果,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顯著提升,社會認可度不斷提高。一是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學院培養的本科生綜合素質高,多名畢業生成為基礎教育領域的骨干力量,本科生就業率近年來始終保持在95%以上;二是學生升學質量穩步提高,近年來,學院本科生考研錄取率平均達30%。三是教學科研成果豐碩,教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獲得國家專利51項;榮獲“河北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2項;河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發表SCI期刊論文66篇,其中SCI一區論文7篇。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秉持求真求實,崇尚真理的教學理念,在學生培養方面真做事、做真事,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